故乡三咏

时间: 2024-04-16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我的记忆里,?我的故乡令人难以忘怀。幼小的记忆中首要的是兴修水利。那相距黄河约有二十里的家乡,土地却干旱贫瘠,父老们在七八代仍靠旱地耕耘,收获微薄,雨水的稀少,原因是苍天辜负人们的期盼,飘飘悠悠的云朵长时间散发不出潮湿,降落不了甘霖,因此干旱始终威胁着生计,饥饿始终着腹体。求生存的信念萦绕脑际,愈发坚定恒固。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引黄河水灌溉,这一解决难题的思路清晰明朗之后,似长城修固般的意志喷薄欲出,又似愚公移山的发酵扩散。为了将黄河水引到家乡,全村动员起来了,聘请技术人员勘测绘图,确定引水方案,大会小会讨论,大家思想统一认识明确之后,全村的劳力凝聚力齐上阵,起早贪黑,昼出晚归,修泵房,建水渠,凿山开洞,那一包包炸药,一颗颗雷管,一声声爆破,一块块砖石,一铲铲 泥土,一台台机械,一粒粒汗水,一滴滴鲜血·,最终浇灌铸就了蜿蜒伸张的渠道,隐暗深邃的洞涵,红瓦白墙的泵房,舒展辽阔的田野,当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欢腾奔流,耀入父老的眼帘,他们的心愿得到释放满足,脸庞露出灿烂微笑,我那蓬勃的思绪油然而生。我感悟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改变了故乡的历史命运,定将绘就家乡山青水秀美丽画卷,定将留给后世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不灭记忆。从此以后,那干枯沙石河川苦涩的泉水我们不再担挑不再饮用,放任其自由地流淌,做饭的柴火不再到遥远的大山去挖掘去背负去贮藏,以应对漫长寒冷的冬天,也结束了到遥远的他乡乞讨和籴米籴面的岁月。有了水,就有了嘉禾树木,有了家禽畜力的旺盛,的元素变得鲜活,焕发生机活力,故乡由此泛起绿色葱茏,土地的精耕细作也显示出丰厚肥沃,那渠水在清清徜徉,家乡人的心情愈发开朗饱满。学校的铃声开工的钟声清晨悠扬激荡,回旋在故乡的时空中,充满了村落的合力奔放宁静和谐,们知识的渴望学习的劲头成为教学的源泉动力,树木成林禾苗茁壮挥发出劳动的甘甜幸福。这是在努力期盼丰收的硕果。 [微信公众号:mg_dsw]qqN倾诉文学

还有那村旁池塘的大柳树。夏日不论阳光燃烧还是大雨滂沱,?不论是月如钩微风习习还是云如墨电闪雷鸣,不论是汗水涌动还是酷雨淋淋,那高大雄伟的柳树在水塘边魏然屹立,距今大概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的高大圆融,需要五六个成年人手牵手方能合拢,树的荫面达六十平米,多半沉浸在池塘里,树的中心已被虫蛀蚀空,可容纳三四个成年人,根系已穿沙河俯卧到北边的村庄,似暗藏的巨龙绵延伏动,池塘南边悬崖之上学校的屋角都能见到根系发出的翠芽。每当闲暇或放学的时光,每当凄风苦雨来临的时候,每当炎炎烈日侵袭煎熬,每当清风明月,花香欲醉,蛙声鸣叫,蜂飞蝶舞,每当困倦疲乏,身心劳累,每当心有所思欲语无门,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时不时把她作为暂时的皈依,依附在她的身怀,闻听她的诉说,感受她默默情怀,以她为背景为素材引发的嬉戏话语和欢笑不间断涌出,也成为人们挥洒自如谈古论今尽情演示的舞台,她的安逸肃穆伟岸给我们提供了栖息保障启迪了思想源泉。qqN倾诉文学

北村头的窑洞旷古久远。 一条干枯的沙石河川将故乡的村庄分成两半?,一半坐落于于南边的山梁,人群与房屋稀疏密集相互兼并融合,另一半的村落在沙河的北头,村庄被高达一百米长约一公里的山崖裙围,山崖的中间穿凿了四层大小不等五十孔窑洞,互为贯通以台阶相连,有的窑洞延伸距离达四十米,有的短浅的只有六七米。在六七十年代,它们大多数分配到各家使用,用于粮食柴草的贮存,有的窑洞成为牲畜吃草安身处,那时中苏关系紧张,还被用于战争防御。据悉为清朝初年所修,当初吐蕃进犯,由青海入甘,途经此地烧杀掳掠,乡民愤慨为避此后再生战乱,依山而建,防匪侵袭。窑洞有防火防水防毒功效,冬温夏凉,保生命保安全保财产,当时是唯一可靠无可替代的。因此,我的故乡还有个别名“西番窑”,告诫我们勿忘历史,今天美好生活。qqN倾诉文学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