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的南宋时光

时间: 2024-04-13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宋高宗赵构南渡定都于临安府(杭州)后,让杭州迎来了繁荣兴盛的大好时机。杭州的繁荣发展,自然也辐射到周边乃至更为广阔的南方地区。杭州附近的桐庐,当然也不例外。????????????????????????????????????????????????????????????????????????????????????? ?那时桐庐南宋时的桐庐(含分水),并不隶属于杭州。那时的临安府(杭州),辖钱塘、仁和、余杭、盐官、富阳、新城、临安、於潜、昌化九县。而桐庐和分水,其时是严州府所辖的淳安、遂安、建德、寿昌、桐庐、分水六县之中的两个。那时桐庐、分水的区域面积,据留存最早的《严州图经》,应该与现在相当。而人口显然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据清代康熙版《桐庐县志》光绪版《分水县志》“户口”篇载录,南宋绍兴九年(1139),桐庐县有13004户、17955口,分水县有7114户、13515口。到淳熙十三年(1186),桐庐增至15263户、30295口,分水增至9340户、19979口。近半个世纪的人口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时桐庐、分水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991年版《桐庐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人口”篇“迁徙”一节中载:“北宋末年,中原战乱,宋室南渡,从北方来桐、分两县定居者众。”明确表示南宋是桐庐(含分水)人口增长迅速的时期。南宋时管辖桐庐等县的严州,在北宋时名为睦州(别称桐庐郡),尽管江山清绝,风光旖旎,然而相对于中原繁华之地,显得偏远而落后。北宋名臣范仲淹出知睦州时,从京城开封到州治所在地梅城赴任,路途便耗时三个半月。到任之后又深感“二浙之俗,躁而无刚”。好在他以“敢不尽心,以求疾苦”的态度投入公务之中,很快见效。在范仲淹笔下,这里郡小政闲。“不似桐庐人事少,子陵台畔乐无涯。”这是他移守苏州后有感于苏州繁忙睦州清闲写下的诗句,诗中的桐庐指的就是睦州。到南宋时,虽已改名严州,可辖地未变,而州府的政务却变得忙碌起来了,有陆游诗作为证:“桐庐朝暮苦匆匆,潇洒宁能与昔同。堆案文书生眼黑,入京车马涨尘红。逢迎风月麴生事,弹压江山毛颖功。二子年来俱扫迹,颓然堪笑一衰翁。(注:此诗中“桐庐”也指严州。)”这首题为《读范文正潇洒桐庐郡诗戏书》的七律,非常直白地表达了陆游对北宋先贤范公出知睦州时的羡慕,也流露出自己任职时今非昔比的无奈。陆游出知严州是淳熙十三年(1186),其时距范仲淹任职睦州的景祐元年(1034)已是152年之后了。从北宋到南宋,从偏僻之地到京城邻州,“入京车马涨尘红”,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变化看,严州成为繁华之地显然在情理之中。严州府治与京城杭州之间,桐庐县域是必经之地,舟来人往中,桐庐在南宋时迅速崛起,也就顺理成章了。南宋先贤们留下的诗文,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南宋时桐庐的依稀模样。桐庐县城由于地处富春江、分水江两江交汇之地,富春江、分水江作为水路自古便是,因而唐宋以来初显繁荣,唐诗中提到的驿、馆、楼、阁是其明证,然而都过于笼统。而南宋时富春江与分水江的水运地位陡然提升,严州府治及所辖各县乃至更远的徽州、江西、福建等地走水路进都城杭州,桐庐几乎是必经之地,因此,南宋诗词中对桐庐县城繁荣程度的描写,就具体多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乘船途经桐庐,有感于桐庐县城的秀丽风光与热闹景象,一口气写下三首五言律诗《舟过桐庐》——其一:潇洒桐庐县,寒江缭一湾。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稚子排窗出,舟人买菜还。峰头好亭子,不得一跻攀。其二:近县人人喜,来船岸岸移。偶因小泊处,恰是早餐时。唤仆答相乱,看山寒不知。横洲犹半在,今岁水生迟。其三:后面山无数,南头柳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