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心杂记》之九《 夜里砍树支援炼钢》

时间: 2024-04-13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昙花一现的公共食堂eH1倾诉文学
  eH1倾诉文学
  公共食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是当时所谓的新生事物。eH1倾诉文学
  1958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社办食堂促进生产发展和集体主义思想成长的文章,宣传公共食堂有八大好处。从此,全国农村先后办起了公共食堂。到1959年底,全国农村共有公共食堂390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数达4亿人,占农村人民公社总人数的73%。集体的粮食很快被吃光,折腾的结果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再加上全民大炼钢铁没时间种地,这就为一场空前的大饥荒埋下了祸根。eH1倾诉文学
  坡心村也像全国农村一样,办起了公共食堂。大家在村中一旧屋内架起两口大锅,每天安排几个社员做饭。集体的粮食全部存于张家大院东宅一厢房。当时,张家大院东宅一厢房长期闲置,生产队便借用当仓库。eH1倾诉文学
  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做饭的农民,现同吃一锅饭,大家的心情是复杂的,年轻人觉得好奇、新鲜,老年人带着无奈与不解,妇女们怀着丢掉围着锅台转的生活的不习惯,大家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公共食堂吃饭,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eH1倾诉文学
  没多久,按照上面的要求,坡心村与坡心上村(该村后搬迁至原河头农中原址,改名双溪村)、鸡弄田村开展合作化,三村在鸡弄田村合办公共食堂。坡心村与坡心上村的集体粮食则用牛车运到鸡田村,存放到该村设置的粮库。每天早、中、晚的时间,坡心村与坡心上村的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步行到鸡弄田村公共食堂吃饭。eH1倾诉文学
  一到开饭时间,场面甚是热闹非凡,三个村的群众都赶来公共食堂吃饭,不来吃还不行,因为家里的粮食都被征收了。干部经常带领民兵三天两头入户搜查,发现粮食之类的东西无条件没收。社员家来了客人,便提前跟炊事员打个招呼,一块到食堂去吃饭。eH1倾诉文学
  坡心村与坡心上村的群众到鸡弄田村,各有1.5公里的路程,每天早、中、晚吃饭时,要跑来跑去,并不是方便。但公共食堂是当时所谓的新生事物,是培养农民集体生活习惯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家仍是抱着很大的热情,支持公共食堂的工作。eH1倾诉文学
  当时,流传着吃饭有食堂,花钱有银行,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的民谣,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eH1倾诉文学
  当时,全国上下全力宣传公共食堂有吃饭时间一致、解放了一批妇女劳力、解决了单身汉做饭和喂猪的困难、家禽家畜集体喂养,便于安排弱劳动力、减少了五保户、能够计划用粮、便于发展集体副业、有利于家庭和睦、卫生状况大改善八大好处。但实际是真的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煮饭、喂猪、砍柴等这些活,农户通过早起晚睡、趁空就能做,老人小孩也能帮得上手。但建起食堂后,这些活就需安排劳动力去做。eH1倾诉文学
  群众更感到不方便的是:家里有病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的,到食堂吃饭很不方便;百十来人在一起吃饭,众口难调,老年人想吃软和的稀的,年轻人要吃干的耐饥的;最大的问题是敞开肚子吃饭,粮食消耗得太多。有人算了一笔账,吃食堂比在家自己做饭吃要多费一倍的粮食。eH1倾诉文学
  为了巩固食堂,上面明令不允许单家独户做饭,有的地方还把人家锅都砸掉。大家在公共食堂吃饭,集体粮食吃光了,食堂停办了,有的社员家里不但粮食没有,连做饭的锅都没有。eH1倾诉文学
  母亲回忆起三村合办公共食堂的事时说:那时呀,上面要求这么做,不得不做。eH1倾诉文学
  我问:那时吃的是什么菜呢?eH1倾诉文学
  母亲说:菜是各家自带,碗筷也是各家自带,每到吃饭时间,可看到人们提着用竹篮子装着的咸鱼咸菜和碗筷到鸡弄田村去,吃完饭又一起回来。eH1倾诉文学
  三村当时总人口逾200人,每天需有六、七人做饭。大米饭约吃了一个月,便无米下锅,大家只好吃番薯饭,最后连番薯也吃光了。当时有人写了打油诗:食堂食堂,经常没粮。小孩没吃,饿得叫娘。eH1倾诉文学
  母亲说:那么多人吃饭,每天几个人刨番薯皮也不轻松。后来经常吃了上顿没了下顿,饿得眼睛发绿。eH1倾诉文学
  三村合办的公共食堂难以为继,只好解散了。随后人们迎来的是史书上所说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年)。eH1倾诉文学
  旧桌破凳大通房,坐吃山空共食堂。一日三餐汤九碗,面黄体瘦意茫茫。这首诗正是人民公社化时期公共食堂的真实写照。eH1倾诉文学
  eH1倾诉文学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