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思维点滳

时间: 2024-04-13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诗词思维,普遍存在于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春夜喜雨》)。“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出自《风雨看舟花,戏为新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出自《沁园春·雪》),等等,举不胜举。诗词思维,是指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经过综合处理即思(维)化后,形成诗词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个过程,进行的逻辑推导,物象与情思之间的转化,顿悟灵感的捕捉和表述等。没有诗词思维就没有诗词,诗词思维是形成诗词的必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物象语言描述(包括书面和心理语言描述),是物象思化的第一步。再把描述物象的语句第二次思化后,才能初成其为诗词。这是形成诗词的重要表述方法和途径。诗词思维主要表现在:一是变化性,二是发散性。一,变化。主要包括属性变化,词性变化,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相互转化等。1、属性变化。是指将属于此范围的物象思化后,成为彼范围的物象。如:《随》句中,潜入是动物行为,雨属自然行为,雨通过潜入改变为动物行为。这种改变通常称为人格化,是拟人修辞方法。《山》句中,舞是动物行为,山是自然属性,山舞是将山赋予动物属性,即人格化。如果把灯笼挂满院子,遮住了阳光的透射。思化成诗句,可将挂的人属行为,改变为灯笼行为,即是:灯笼遮院满。遮是灯笼去遮,若是换成挂,则是:灯笼挂满院,就不成其为诗句。如果把:灯笼的光彩,照满了很深的庭院。思化成诗句,可将照的光属性质思化成人属行为,即是:彩色铺庭深。如果换成照,即灯色照深庭,也就不成其为诗句。这种转化,是形成诗句不可缺少的元素。2、词性变化。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化,动词名词化等。《山》句中,山是名词,舞是动词。山舞即是把山动词化了。《随》句中,潜是动词,入是名词。潜入是把潜名词化了。如果把欣赏牡丹花的句子:我朝花园走去,看迎面看到了姚黄的洁白,魏紫的红艳。思化成诗句:姚黄随素去魏紫佩红来。将人去赏花的来去动作,赋予姚黄和魏紫。把姚黄和魏紫的名词动词化。3、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相互转化。如《黄鹤楼》诗中:“曰暮关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烟波江上是物象,使人愁是情思。烟波使人产生愁感,是物象向情思的转化。而愁感又染烟波以愁绪,是情思向物象的转化。在该诗的上片,以及前面的《江》句,则是物象与情思的转化和合一。物象是情思中的物象,情思是物象中的情思。二者交融不能分离,是诗词中的高境界。转化的进行是复式的,此转化是彼转化基础之上的转化,后转化是前转化基础之上的转化。如:一对恋人,牵手于樱花树下,畅说今后的美境。思化成词,可以是:花簇簇,美团团,朵朵相拥恋意绵。牵手赏花悄絮语,问询连理几时连。《朵》句是建立在樱花象征爱情意义之上的,是对物象的第一次情思化。而《问》句,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第二次思化,达成步入婚姻殿堂。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过程,并非单纯的、平面的、单向的过桥行为。诗词形成的过程,是不断地把物象情思化,情思不断物象化的循环过程。而人格化,动名和名动转化,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内容。诗词的思维,不是诗词的格律,有固定的样式可循。其思维方式是:象与思、事与情、彼与此的交错,使之相互模糊,又有明显的意向触感,处于有感却道不得的状态,处于物象非物象似情思,情思非情思似物象的状态。既奇妙又玄妙,既具体又抽象,以不是求是,是更是,从是中求不是,是随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奉行儒道有关。诗词的思维空间,存在于物象与情思之间,所以诗词要求表达的是意境,而不是完整的物象和完全的情思。二、发散性。发散性是把诗词的单向性低水平思维,推进到较高水平的多向性思维,克服诗词中的唯一性思维,不局限于表述的唯一性。是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特征联想和相关联想。是诗词思维的综合运用。如《黄鹤楼》诗中,上片提示;鹤飞去,楼已空,因而成就世人千载朝颂。若是将其发散,可得1、人已去,地余空,漫漫雄魂绕楚宫。入梦门前千载客,过来寒暑百年隆。2、居爽耸,远飞鸣,由此听闻叙述明。背负楚天争锦绣,顶头云曰弄风清。3、诗守矩,鸟无规,浩漫纷飞久不归。若是尽囚庭院处,那来今世景观辉。词中:人已去,地余空;居爽耸,远飞鸣;诗守矩,鸟无规。是对《黄》诗中前四句的直接(直观)联想,而词的其余部分则是间接(相关)的联想。总之,了解诗词思维有助学习、理解和习作诗词,值得去思考和探索。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