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伤口,别碰美文摘抄

时间: 2024-04-07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母亲的学生小郭,从高中毕业起每年過年都会来拜年,十年间从未间断。母亲做了一辈子的高中老师,亲手送进大学的学生无数,这样的学生只有一个。对此,我颇为好奇,多次问母亲,母亲都笑而不答。去年过年,我缠了小郭许久才知道原因。
小郭的父母是跑长途运输的司机,2008年春运雪灾,车在路上出了事,他妈妈当场离世。事情发生后,小郭就请了假,一离开就是三个月,一点返校读书的迹象都没有。母亲找到小郭时,他已经在建筑工地上做事了。
“我当时不想回学校,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老师和同学。大家肯定会问我同情我,会说我好可怜,我妈妈不在了。”
母亲劝了很久才把小郭劝回学校读书,而小郭担心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我回去的那天恰好是老师的课,我站在门口喊了一声报告,老师挥挥手让我进去了,一秒都没有停顿,继续讲课,就像我是一个迟到的普通同学。在高中的剩余时光里,也没有任何同学问过我这件事。”
后来他才知道,母亲专门召开班会,和全班同学约定不询问他这件事。
“正是这样的处理,让我感受到了放松和宽慰。所以,我特别感激老师。”
对于刚刚经历痛苦的人而言,最开始的时光是最艰难的。他不仅要学会承受痛苦,学会治愈自己,还要承受突然之间到来的全世界的关注和同情。而这种关注和同情,不仅不能起到任何抚慰作用,还会通过“格外强调”和“反复询问”,将他们推送到舆论的中心,放大伤痛,让受伤的人更加难过。
不碰触他人的伤口,不刻意提起他人的痛苦以满足好奇,是我们最大的善意。
我常常想,如果我早一点知道这段故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那件让我极为后悔的事情。
三年前,我采访了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刚刚21岁,却被查出患有恶性脑部肿瘤。在医生宣布儿子脑死亡时,这对夫妻决定,将儿子身上可用的器官都捐献出去。
器官捐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我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能将这对夫妻的善,变成种子,感动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