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未央,年中记

时间: 2024-02-24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九月未央,落一笺秋凉。

  时光清浅,述一段心历。

  壬寅年末,散去的疫情终究还是抵挡不住隆冬的严寒。在一个深夜,我向一个朋友感叹时间过得太快,2022年即将成为过去很快就要迎来新的一年了。朋友回答道:“那就给自己定个目标,2023年好好干”。朋友给的答案和她的性格以及做事的风格极其相似: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因其本人异常的努力,业绩十分突出,一跃成为公司的骨干,以其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业务能力以及对楼市的独到的见解,很快成为同行的标杆和业界的翘楚,她以其骄人的业绩连续五年被评为“销冠”而赢得媒体关注。《安康日报(文旅专刊·人物)》栏目组曾对她做过专访,我有幸全文拜读过,使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朋友姓邱,我管她叫邱老师。

  “2023年好好干”的声音言犹在耳,但是2023年已经过去一大半,困顿的我有时候愈加的迷茫,年前给自己定的小目标都成了空谈。时至今日仍然做着自己讨厌却又不得不做的工作,在窠臼里打转找不到自己的出口,只能任时光从自己指缝中溜走而靡费了大好年华。每天行走在时空的隧道里,却触摸不到时光的菱角,慢慢的被边缘化,渐渐的被庸俗化。天空的白云舒展,江边的鸿雁回归,在我看了似乎都成了自然规律,日复一日过着鸡肋般的生活,将岁月重叠,而罔顾一个年轻人的该有的样子。

  岁月荏苒,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而我的梦就如同在河中央的船,看似咫尺眼前,实则渐行渐远渐无书。于是,在癸卯年初秋的夜晚,我敲打着键盘抒发自己的感悟,记录在时光下溜走的心志和灵魂深处坍塌的信仰。

  乙亥年仲夏,我在空余时间里阅读金一南教授主讲抗日战争的《魂兮归来》一书,书中的内容提到了有一个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撰写的《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这本书让西方第一次知道了在二战时期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且填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在研究战争史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空白。基于对历史浓厚的兴趣爱好,也源于内心深处对日本人的仇视与憎恨,我便买来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一书,怀着敬仰与愤怒的心情,废寝忘食地将该书阅读完毕。我第一次详细客观地了解到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第一次知道了张纯如女士在写作该书过程中发现了《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这两份西方传教士所写的日记成为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累累罪行的铁证。

  张纯如女士的贡献远不止她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让西方人了解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更重要的是她在写作过程中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了尘封八十多年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这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史料在张纯如的笔下无限放大,让历史的真相无限接近,张纯如以遒劲的笔锋和刚毅的精神让历史的灰尘和迷雾逐渐散去,苦难与罪恶、愤怒与恸悼、抗争与屠杀,在张纯如笔下似乎都清晰可见。由于该书对我启发很大,阅读后使我思潮难以自平,更源于对张纯如的崇拜,在此后的时间里,我在书店和网上搜集关于张纯如的资料。

  癸卯年初春,我携带着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前往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地参观,在展览区我看到了一幅幅日军在南京施暴的图片、史料介绍、影像播放、旧报展示、出土的弹片以及遇难同胞的骸骨。我在展厅瞻仰了魏特琳女士的雕像,阅读了她的《魏特琳日记》副本,重点阅览了《拉贝日记》副本,该副本是张纯如女士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历史物证。当时由拉贝的外孙女乌苏拉·莱因哈特保管,张纯如建议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一份,乌苏拉·莱因哈特欣然同意。我特意去了张纯如女士的雕像,并向雕像献花而后手捧《南京大屠杀》一书在雕像前合影,而后去了张纯如展区参观。

  从南京回来,我在网上搜到了张纯如母亲张盈盈女士为纪念其女儿生前写作《南京大屠杀》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各种艰辛而写了一本《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对我来说如获至宝,我便买来认真的学习。张盈盈女士在书中详细了书写了张纯如从出生到结束自己36岁的生命的点滴。书中引用了大量张纯如写给母亲张盈盈的电子信件,从邮件和张盈盈的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张纯如在写作《南京大屠杀》一书中真实的内心世界。她的精神、她的信仰、她的执着以及她为历史真相所做的努力与付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铭记的。她用微小的力量为南京死于日军屠刀下三十万的冤魂奔走呼号,最终让全世界认真倾听。当读到张盈盈在书中写到张纯如在新书《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出版后,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威胁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接触到骇人听闻的历史资料和极度血腥的影像资料让她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在36岁的那年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段文字时,我内心及其沉痛,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以至于我长时间不能从书中的内容走出来,思潮的起伏和源于对张纯如的敬仰,让我陷入了长久的哀思。

  作者在写作张纯如生命最后时刻时精确到小时,这源于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这份爱使张纯如有理由骄傲和享有全世界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给予她无上荣光。在《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中,张盈盈首先是母亲,其次才是作者,所以在书中张盈盈的文字将她和张纯如的感情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那份爱那份温情都豁然跃入纸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满满的温馨。在作者张盈盈的笔下,张纯如是一个无法忘怀那些死于战争暴行的牺牲者而遭受痛苦折磨的女子。她是一位单枪匹马、无所畏惧而为历史真相、为那些被历史所遗忘的受害者公正而战的女子。我大约用了两个礼拜阅读完毕《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但是它给我启发却是长时间的甚至是恒久弥新的,它给予我内心强烈的冲击以至于撞击着我的灵魂后穿透了我的思想脊梁。张纯如犹如一个颗恒星,短暂地划过这个巨大的时空,留在了耀眼的星空里。我阅读过数以千本的书籍,但是都没有《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这两本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和启迪;我走行过万里旅途,但是都没有我去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有获得感和融入感。这样的获得感来自于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这样的融入感是源于一个女子对历史真相的挖掘而后向世人还原历史真相。

  基于《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这两本书给我的启迪,我用了大约二十多天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历史文献写了一篇约一万字题为《不敢忘记的事和不能忘记的人》的文稿,将自己阅读这两本书的感想尽书其中,由于文稿里面涉及当代政治和批评政府的词汇,在投稿时文搞被多家文学平台要求删这些语句,就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众号也不例外。但是我选择了保留这些文字,不做删除,对于我来说这大概就是一个写作者的气节。这样的气节不管是在一个职业写作者身上还是一个业余的写作者身上都要具备,因为文字是保留灵魂的唯一方式。此刻,已是凌晨一点多了,当我敲打着键盘书写着这些文字时,我的意念又给我安排了新的行程:带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去江苏淮安参观张纯如纪念馆。

  蓦然回首,癸卯年已过半,走过白露来到秋分,自此暖阳与凉风共处,白昼与黑夜平分,山河一派秋色,俨然已进入秋收的时节,而我的“秋收”便是我的南京之行给予我精神上的洗礼和在学习《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时内心的感触和思想上的启迪与升华。

  “2023年好好干”的话语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细细想来已过半的2023年,我没有在这段年轮上留下特殊的印记。这段已经回不来的年华,没有让我有价值体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庸而散然,我辜负了这段时光,被我辜负的不仅仅是这段时光还有当初对自己的承诺。年前给自己的目标是读十本书,去一次长途旅行去,后者很轻松地做到了,但是前者到现在还没有完成的迹象。癸卯年已过半,但我案头的书只有八本,阅读完毕的只有六本。更让我困顿的是,剩余的两本我却无心读下去,我尝试过很多次,但思想不能集中也不能融入到书中内容,读起来很吃力。这或许是我意志力不够坚强,对自己的目标缺乏足够的的信心,没有成功的欲望,没有狼的野心。有时候还有自甘堕落处处摆烂的心态,珠玉在前榜样在先的范例,还是让我的心异常的浮躁不安。

  当初在自己心里默默的念叨,要好好地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和他们融洽地相处,不让他们再劳神费力。但是现在我发现,我的初心与现实却背道而驰,而且整个人的状态很差,即使用很低沉的文字也难以完全地表达出来。我不是一味的在苛求自己,而是一段时间里的真实写照。我也时常在默念,我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为自己找标杆,让自己不要回头忆过往,只需昂首为将来计,或许有一天回过头来,我会发现当初的标杆就是现在起点。我希望我的努力能配得上将来更优秀的自己,而不是现在平庸自甘堕落的我。

  好在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读书做笔记,看到精彩处会在页面做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自己的感想。一本书读完后,书中都会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文字下面的线条。对待自己的爱好我也能全神贯注投入身心,让自己与文字结合融入其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再有就是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写作,从开始在QQ空间和朋友圈写一些片段,到现在文章发表到各个文学平台,被读者所喜爱,获得粉丝的赞扬,这都是我坚持学习的结果。平心而论,我也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自学习创作以来,我没有得到名家的指导,也没有到圈内的大咖的点拨,都是我自学的结果。后来我慢慢的发现,写作时间久了并不是简单的纸和笔的接触后形成了炫目的文字稿,更重要的是一种心声的吐露和情感的舒展,而对于文章发表与否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对自己是否能出名已经不再那么看重了,毕竟写作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像在完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数年过去了,虽然和原先自己的设想相去甚远,但也有一些成就。写作一途,勤勤恳恳,进跬步,就得片刻欢喜,对他人的评价皆以平常心来看待。

  岁月不语,九月逢秋。晚一半夏的温暖,早一半冬的寒冷。自此,山河一色,丰收的画面逐渐展开,这是时光给予劳动者的礼赞,也是大自然给予辛勤劳动者的馈赠。而时光给予我的礼赞和馈赠就是让我以平常的心态过好当下的生活,然后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2023年好好干”,努力过后不再强求,追逐过后不再挽留,用写文章的心境去坦然面对生活,接纳、拥抱生活。因为生活中充满着太多的沟壑与波折,就如同歌曲的音符一样,有曲折有空白,那些空白仿佛就是我的归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填补这些空白,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努力填充的就是我的价值。

  秋的味道,写在风里。人生的故事写在四季里。

  光阴摇摇晃晃,失去的从来不是时光,而是一路走来的自己,和那份自认为此生不改的初心。

  日渐短,夜渐长,连风有些许微凉,但我知道即使春风也有冷与愁。

  如果可以,我想借九月一缕空隙,与深拥过我的时光做一次对话,倾泻我的心历,恰如我敲打出的文字。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