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文:稿子坝的“早市”

时间: 2024-02-24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的稿子场,有一个奇特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一一那就是赶早市。

  据《江津县志》《江津乡土志》和《稿子乡志》记载,早在明正德以前朱厚照执政时期,现在的江津、白沙、稿子、塘河、合江现在的甘雨、木广一带就已经有人聚居。民末清初,兵乱蜀中,天灾疫病接踵而来,乡境荒无,荆棘遍野。今稿子地区居民的祖先,绝大部分是清康熙二年(即1663年)前后自湖、广等地辗转迁来的。

  据乡民《何氏家谱》记述,初来此地时,“托处于棒荞旷野之间”,一片荒凉。各自扦插占领一些土地,进行开垦。在大坝场、长腰山至现在的稿子一带新建房屋,从事农业生产。

  相传,到清乾隆年间(即1729一1759年),稿子地方的人口不断繁衍,生产快速发展,商品交易日益兴盛,行成了集市。由于稿子这个地方比较平,又是一片肥田沃土,每一年,何姓农户们所种植的稻子茎高而穗长、籽多,为了感谢何姓人氏的辛勤付出,人们就取禾音为禾,禾高为“稿”,穗长籽多为“籽”,“稿籽”因此而得名。后来,人们又在原名“稿籽”上舍“米”存“子”,稿子二字就成为了今天“稿子”的地名,又由于稿子这个地方是方园三四公里的平坝,所以取名为稿子坝。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稿子坝形成集市后,各地的商人便争相前来稿子场经商。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十分有限,商品全靠肩挑背背,十分辛苦。等商人们到了稿子坝后,已经很迟了,比如蔬菜这些,迟了就没有人买了。所以,附近的居民便开始自己种植蔬菜每天早上拿到集市上去一卖。

  过去,各地的习俗都是女人一般不出门,更谈不上早上去赶集市。所以,到集市上去买东西这事就落到了男人们的身上。但是,由于稿子坝地方的居民个个都很勤劳,都习惯了早上起来就出门干一阵活儿再回家吃早饭。

  于是,精明的商人便想出了开早市的办法。

  当初是各家有门面的商户,一般早上四五点钟就把门市打开,开始一天的经营活动。后来,附近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家畜的农户也很早就将自己的商品拿到集市上来,借着商铺里的灯光做起了买卖。

  据老人们讲,这个习惯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稿子坝的早市场一直就在“漁市坎”这里约一百米左右这一段进行,上边半边街和下边段街没有人赶。

  因为“漁市坎”这里两边的街檐坎要比街面高出五十至六十公分,卖东西的将自己的东西摆放在街檐坎上,买东西的人走在街上,看见自己需要买的东西便可购买。

  天一亮,不管东西卖没卖完,都各自回家吃完早饭,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我外婆家就住在稿子坝,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多次跟随外公去早市上去买过东西。

  虽然后来进行了各项改革,但稿子坝的人们赶早市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改。

  记得我是1989年调到稿子乡担任乡长时,当初我一个人去的时候,由于是吃伙食堂,基本上都是天亮了才起床,所以不知道赶早市这一习俗还在没有改。后来,家属来到稿子坝后,才知道赶早市这一习俗还在没有改。

  当初我问了很多稿子坝的群众,这样会不会有小偷把东西偷了拿到早市上来卖呢?但是所有人都回答我说,历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况。

  当然,现在赶早市已有了一些改革,现在只不过是不逢赶稿子坝场期这几天才有,逢赶稿子坝这一天,大家还是天亮以后才来赶场。

  虽然我已经离开稿子坝近三十年了,据稿子坝的人讲,现在还有一部分人还有赶早市的习俗。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