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瑛:学生是老师的镜鉴

时间: 2024-02-24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那还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上课时,学生在讲台下纷纷交头接耳,嘀嘀咕咕,而且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个别现象,而是全班性的骚动,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一个优秀班集体会乱成这样?我正欲发作,但还是先按捺住自己,叫起了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你们到底在议论什么?”我没好气地问道。

  “老师,您写了一个错别字。”说着,那个学生用手指着黑板,“‘定律’的‘律’应该是双人旁,您却写成了单人旁,而且一写就是四五个。”

  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们都在议论我的错别字,我赶忙把黑板上所有的“律”字都改过来,并向学生们郑重致歉。这时,我发现,讲台下一片静谧,再没有一个讲小话的学生。

  还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很多学生都在偷笑,有的忍俊不禁,有的掩面而笑,有的干脆嘻嘻哈哈,我不禁发起脾气来:“我讲课又不是说单口相声,你们笑什么笑?”讲台下顿时安静下来,我没有多想,继续上课,可过了一会儿,讲台下重又窃笑四起。我正想再次训斥,忽然转念一想:难道问题出在我这儿?于是,我叫起一个坐在讲桌前的学生:“你们到底在笑什么,难道在笑我?”那个学生并不言语,而是掏出一个小圆镜,递到我手里,我接过镜子一照,原来,由于早晨穿衣时有些匆忙,我把毛衣给穿反了,怪不得学生要笑我。

  执教近三十年来,屈指算起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事件,以上两件事当列入其中,其实正如那个学生递给我的小镜子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学生就是老师的一面镜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教师,事事处处以学生为镜,不仅可以使衣冠变齐整,更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美与丑,长与短,更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掂出自己的分量。校园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有些教师上课,学生没精打采、恹恹欲睡,本来很有意思的课程,硬是让这些庸师教得味如嚼蜡;而有些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学生们便来了精神,本来枯燥乏味的课程,硬是让这些教师教出一个个“满堂彩”。遇到没精打采的学生,教师其实并不应该怪学生提不起精神,更应该努力从自身寻找原因,学生听不进去课,不正说明教师讲课的功夫尚不到家吗?还有些教师课堂上敷衍了事,课下却把学生叫到家里“大开补戒”,看着学生无奈的神情、愤懑的神色,这些教师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够不够一个“人民教师”的格。有些学校不惜以牺牲学生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统统用来“满堂灌”,望着学生困倦的神色,为人师长者更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究竟是一种塑造,还是一种摧残。

  带出一届届学生,我的感觉是学生在成长,作为教师的我也在成长,不仅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言行也对教师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把学生当作“听课工具”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名庸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的教师,课讲得再好也只是个“贪师”;而会把学生当作一面镜子的教师,才是一名可圈可点的教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人师长者,每时每刻都应当把学生当作自己的镜鉴,多从学生的眼睛里观察自己,改进自己。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