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会仁:家乡的酒席

时间: 2024-02-24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食以礼为先,礼以筵为尊”,宴席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中国人的追求。

  昨夜一场冬雨下个不停,远处不远的山恋早己白雪皑皑;今天是家乡的农历龙年,我打开手机上的短视频,视频中一桌桌家乡的酒席扑面而来。

  家乡的酒席是家乡的喜事美食。在都昌的农村,无论什么喜事,那一定是一件大事儿,办几桌甚至几十桌的酒席,那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酒席一定是全村人出动的时候。

  视频里拍的是一场婚宴,美女主持凌凌柒用正宗的都昌话说着地道的美食,厨房里忙碌着的身影,酒席上人头攒动,酒桌上热气腾腾,家乡的味道一一呈现,故乡的美味纷纷上阵。

  父亲以前是大厨,每一年的春节期间都是从腊月忙到正月十五,东家的结婚办喜酒,西家的嫁女办酒席,各家各户忙得不亦乐乎。我问父亲,现在是不是还是如此?父亲说,乡下的酒席还太抵如此,县上的酒席大多是去酒店,而更多的人都是自家一条龙办理,族里乡亲来帮忙。

  父亲说,乡下办酒席是多年来的传统,也是都昌人的春节的习俗。一个村庄总是有些喜事,结婚嫁女的主家都是要大张旗鼓的,好酒好烟好菜好吃好喝,好朋好友好来好聚好散好走。亲朋好友来了,吃一顿是不可少的,否则怠慢了人后说闲话,所以互相比较,相互攀比就是必不可少的。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东家出钱,大家出力,借锅借盆,借碗借筷,借桌借凳,借人借物,可以说是全村出动。记忆中的农村婚宴,男方是喜洋洋,女方是哭啼啼,男方家闹个昏天地暗,女方家嫁女陪嫁,亦是热闹非凡。

  家乡的酒席都是提前忙碌,做饭的、洗菜的、切菜的,俗称主厨、帮厨,主厨是大师傅。父亲多年来都是主厨,什么煎炸炖炒焖煮,什么大灶小灶煤气灶柴火灶,什么大锅小锅铁锅高压锅,什么大盆小盆菜盆洗脸盆。

  忙酒席,前一天都是忙碌到深夜,准备食材,忙碌又充实,因为办的喜事,不可以大意,只有计划做好,各种问题都考虑清楚,方能里里外外妥妥帖帖。

  都昌酒席也没什么大的管理模式,就是经验丰富,做得多也自然而然的熟悉了。一村有一村的风俗,一都有一都的习惯,所谓都昌十八都,各都各一样,但大致是相同的。拿酒席来说,鱼是肯定有的,都昌的红鱼或者冻鱼是要上的;千刀银鱼汤也是要有的,而且不至一碗,是三碗;当然豆豉爆肉也是三碗。

  老三样和新三样都是要有的,以前的酒席大多是为了吃饱而吃,现在的酒席是为了吃好而吃。所以,在酒席上,鸡、肉、鱼、鸭是基础的,甲鱼、牛肉、螃蟹、海鲜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乡村的酒席已经赶超了县城的酒席。

  有人说,这是社会的退步,大吃大喝大浪费;也有人说,这是社会的进步,以前饿肚子,所以办酒席是一种渴望,现在日子好了,办酒席何偿不是一种忆苦思甜;更有人说,要改改村民村规了,例如控制一下规模,统一一下标准,不要讲排场、比阔气,比如,前些日子,都昌就有花费三千个W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宴。

  那场婚宴我也看了,确实是豪华大气上档次,那是代表着有钱人的宴席,是豪宴。而都昌普通人的则是酒席,是地地道道的都昌酒席,是接地气的都昌酒席。

  借用一句正流行的名言:家乡的酒席,全村老少都洋溢着一股其乐融融喜气洋洋的气氛。家乡的酒席,是一场场乡村的盛宴,也是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