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仰在路上

时间: 2024-02-24    阅读: 0 次    来源:倾诉文学
作者: 倾诉文学

  

最近因为准备专业课的缘故集中看了一些历史题材的书,了解了一些上世纪、上上世纪、上上上世纪80后们的一些轶事,可能是咱们这个年代缺失了的一些精神实质贯穿了他们的整个时代主题,我第一次真正的有感而发的敬佩起这些为了革命信仰献出青春的人们,根除了从小被迫接受空洞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阴影,因为同样是灿烂的二十年,他们却做了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

曾今的那些80后生人在当时或动荡或物质条件极匮乏的条件下创造出了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奇迹的奇迹。那时的时间单位还不是人民币和美元,人们的生命主线很简单,划分善恶的标准也很直接—所从属的革命阵营,那时高尚是低调的、不需要大肆宣扬的,因为这样纯粹的人太多。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那时的组织是真正的精神家园。那时的集体利益是真正高于个人利益的,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们的前赴后继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同的称号却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那时的“奋青”是为崇高革命理想奋斗、不惜用生命捍卫理想的青年,现在的“愤青”是淹没在摇滚乐里、看什么都不顺眼、遇到点风吹草动就用脑残口号证明自己“革命立场”的愤怒的小青年;那时的文学青年有弃笔从戎的、有用笔作为武器捍卫真理的,而现在一些所谓的80后“先锋作家”明明生理心理都极不成熟,还非得编造些不痛不痒的“风花雪月”来,居然还很卖座。

当然,每个时代的大背景不同,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性价值是不唯物的、不历史的,对比只是静态的,路还是得自己去探索,而有探索就有迷茫与曲折。物质文明的社会里,大家都变得自我而谨慎,缺乏安全感,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共产主义这些曾经很崇高的口号现在却很空洞、很可笑,是这个浮躁的社会容不得我们有这么宏观的理想,还是它们真的很可笑?当赖宁、雷锋不再主流,甚至连非主流都算不上时,我们的精神偶像在哪?我们感觉自己渐渐迷失在历史的进程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在面对这些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影像的时候,我们很难为自己的青春下定义,是快乐至上还是艰苦奋斗?似乎没有多少人会选择后者,这也许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社会变革在我们少不更事的青春上的一个缩影。

作为历史的沿革,我们还是继承了前辈们一些很精气神儿的东西,比如理想主义。可以肯定的是咱们这辈有理想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有理想的人,即使装出一副浑浑噩噩的俗态,那理想也仍在怀里芳心乱跳着。没理想的人,怎么灌输也是白费,把这样的人召唤到理想的队伍中来,不但害了他们,也害了理想。其实在咱们这辈,理想主义的疆域并未缩小,只是非理想主义的疆域在扩大。这主要是开荒,而不是侵蚀的结果。这就说明不是我们这代集体“垮掉”了,而是一些“垮掉了”的人套上了理想、信仰的迷彩服而已。真正有理想的青年们又何必在乎这件形式化的外衣呢?

我们这代的信仰在哪里?这不是五花八门答案的标准差,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应对一个时代所有问题的真理标准。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是有失公允的,虽然理想怎么听都没信仰的公有制程度高,但是无数份理想筛选到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我们的迷茫正是我们努力追寻的过程,相信当我们的心智越来越成成熟,这个答案一定会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时我们将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主题,为此,时刻准备着!

谨以此文,向曾经的80后前辈们致敬!也献给共同奋斗在路上的80后们。

0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查看所有评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在线投稿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